清穆宗同治七年(戊辰,1868年),升任两江总督的马新贻,再次力保45岁的袁保庆赴江苏办理江防,终被军机处议准,钦封江宁盐法道,掌一省食盐的生产运销,衙门设于南京。在南京时,袁世凯师从曲沼学习武艺,自小喜爱兵法的他立志要学‘万人敌’,常自谓‘三军不可夺帅,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10万精兵,便可横行天下。’因其常常不惜重金搜罗购买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,被人讥为‘袁书呆’。13岁时,袁世凯制联‘大野龙方蛰,中原鹿正肥’,以此寥寥数字,体现自己雄心。
清穆宗同治十二年(癸酉,1873年)五月,袁保庆病卒于南京任上,袁世凯扶柩回籍安葬,居于陈州府(河南)淮阳县。
清穆宗同治十三年(甲戌,1874年)正月,时为朝廷詹事的袁保恒(袁甲三之子)回籍省亲,协同堂兄袁保中编修《袁氏家谱》,铸于铁牌,镶嵌于袁阁村袁氏家祠之中,这就是著名的‘铁牌家谱’,亦是项城袁氏家族最早的谱系史料。时值,袁保恒见袁世凯整日游手好闲,命其赴北京家学读书。就这样,从同治十三年至光绪三年,袁世凯正正经经在北京读了4年书,加之袁保恒、袁保龄兄弟对其管束甚严,且有严师督导,袁世凯亦知自励,数年间大有长进。
这年的农历十月,为慈禧太后四旬寿典,特别恩赐袁保恒的祖母郭氏匾额、如意、文绮,以示恩宠。
清德宗光绪二年(丙子,1876年)5月,袁保恒升任刑部左侍郎。
8月,袁保恒命袁世凯返回河南参加科举考试,结果落榜。
10月,18岁的袁世凯聘娶河南沈丘人于鳖之女为妻。
清德宗光绪三年(丁丑,1877年),袁保恒的祖母郭氏寿终,享年101岁。于是,袁保恒回籍奔丧,正赶上河南一带发生特大旱灾,饥民相食,饿殍遍野。时值,河南巡抚李庆翔因为赈灾迟延,革职查办,袁保恒丧假期满,受命前往河南府(开封)帮办救灾事宜,遂带袁世凯同行。此次赈灾,袁世凯表现出相当强的办事能力。
清德宗光绪四年(戊寅,1878年),袁保恒感染瘟疫而卒,袁世凯返回(河南)项城,移住陈州。时值,正在陈州授馆的徐世昌与袁世凯结交,二人拜为金兰,此人后来成为袁世凯毕生的重要谋士。
这一年,袁世凯的原配夫人为之生下长子袁克定。此子长大后聘娶清湖南巡抚吴大澄之女吴眉云为妻。
长子袁克定
于氏带着家中女眷合影(前排坐中为于氏)
清德宗光绪五年(己卯,1879年),袁世凯以袁保恒的捐赈款,获得‘中书科中书’的官衔。是年秋,袁世凯再度参加乡试,仍未考中,一怒之下将诗文付之一炬,忿然道:“大丈夫当效命疆场,安内攘外,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,自误光阴耶?”就这样,两度名落孙山的袁世凯亦不愿留于乡间做土财主,开始考虑外出闯荡。时值,袁世凯作诗《感事》自勉:“眼前龙虎斗不了,杀气直上干云霄。我欲向天张巨口,一口吞尽胡天骄。”淮军将领吴长庆因与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交好,为了报答袁保庆的恩情,于是写信袁世凯,招其往学军旅。
在此其间,万分失意的袁世凯于上海认识苏州名妓沈氏。沈氏是江苏崇明人,日久生情之后,遂劝袁世凯不要在此瞎混,及早另谋出路,并且资助盘费。临行之时,沈氏特为袁世凯备酒送行,并对其说:“你走后,我会拿私房钱赎出自己,并且搬出妓院。望你功名以后,不要相负。”
清德宗光绪七年(辛巳,1881年)10月,袁世凯前往山东登州,投奔驻防当地的吴长庆。时值,吴长庆幕府中囊括张謇、周家禄等名士,袁世凯在他们的指导下,纨绔之气逐渐消失,破格任为帮办营务处。
袁世凯
清德宗光绪八年(壬午,1882年)3月,袁世凯写信给三兄袁世廉:“弟不能博一秀才,死不瞑目。”于是认真备考,准备博取功名。然而,清朝属国朝鲜发生突发事变,朝鲜国王李熙之父、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利用军队哗变,成功夺权。朝鲜闵王妃一党与大院君有隙,请求清朝廷出兵平乱。就这样,袁世凯跟随吴长庆部队东渡朝鲜。时值,袁世凯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,杀死数十名兵变参与者,战斗中英勇向前,兵变很快平定。吴长庆在给朝廷奏报中,将之赞扬一番,并且报以首功。清军将大院君掳至(河北)保定问罪,时年23岁的袁世凯则以帮办朝鲜军务的身份,驻藩属国朝鲜,协助训练新军。其间,得到朝鲜上下一致好评,赞之‘明达夙成,留京师(汉城)期年,大得都民之心。’在这里,袁世凯与金允植、金炳始等多名朝鲜士大夫结为忘年之交。
这一年,袁世凯遣人将沈氏接至朝鲜,纳为大姨太,因为原配夫人于氏并未随行,遂以夫人称之沈氏。沈氏虽是妓女出身,没有生育,终因落魄之时对袁世凯有恩,加之长相漂亮,很得宠爱。袁世凯对她很是看重,不仅让她管家,后来还将朝鲜所纳妾室生的袁克文过继在她名下,交其抚育。所以,袁世凯的子女皆称她为‘亲妈’,这是仅次于‘娘’的一种称呼。
袁世凯
清德宗光绪十年(甲申,1884年)12月4日,金玉均等‘开化党’人士,发动甲申政变,试图推翻‘事大党’,把持政权。时值,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,准备挟制王室。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,维系清朝廷在朝鲜的宗主权以及其他特权,因而受到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重视,同时遭到同僚吴兆有等的嫉妒,攻击其‘妄开边衅’、‘擅挪军款’。
清德宗光绪十一年(乙酉,1885年),袁世凯归国赋闲家中,以避攻击。
10月,李鸿章决定重用,命其护送大院君李昰应返回朝鲜。
11月,又委派袁世凯为‘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’,位同三品道员,左右朝鲜政局,俨然成为朝鲜的太上皇。时值,袁世凯在朝鲜的任务是强化清朝廷与朝鲜的宗藩关系,防止朝鲜独立自主,以及日俄等国的窥视。就这样,袁世凯不可避免地干涉朝鲜内政,甚至不止一次策划废黜朝鲜国王李熙。
这一年,朝鲜国王李熙为了拢络,以自己妃子金氏之妹作为袁世凯的妾室。金氏过来时带着两个陪嫁女子:闵氏、吴氏。袁世凯见因她们都很漂亮,一并纳之。于是,依据她们年龄大小,吴氏(一说白氏)排为二姨太,金氏为三姨太,闵氏(一说李氏)为四姨太。就这样,身为陪嫁丫头的李氏反而排名在了金氏之上。然而,据袁世凯家书显示,金氏亦是一名婢女,名叫金月仙,本名‘云溪’,与袁世凯私通之后,方才纳为妾室。后来3人之中,吴氏最先生育,为袁世凯生下长女袁伯祯,此女长大后嫁前清两江总督张人骏的第5子张允亮为妻,成为民国女作家张爱玲的堂嫂。
袁世凯
清德宗光绪十四年(戊子,1888年)1月,朝鲜国王李熙致函清朝廷,请求撤换袁世凯。于是,朝鲜驻华官员金明圭奉李熙之命,请求李鸿章换人。时值,清朝廷内的张謇、张佩纶等,亦攻击袁世凯‘侈然自大,虚骄尚气,久留朝鲜,于大局无益’。然而,李鸿章力排众议,不仅让袁世凯继续留朝任职,还给予他很高的评价‘血性忠诚,才识英敏,力持大局,独为其难’。就这样,袁世凯在朝鲜12年,虽然年轻气盛采取了一些过激粗暴手段,却有效地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对朝鲜的渗透。
次子袁克文
第3女袁叔桢
第7女袁复桢
清德宗光绪十六年(庚寅,1890年)8月30日,三姨太金氏于朝鲜汉城(今韩国首尔)生下次子袁克文,此子过继大姨太沈氏,长大后聘娶天津候补道员刘尚文之女。
清德宗光绪十八年(壬辰,1892年),金氏又生第3子袁克良,长大后聘娶清邮传部尚书张百熙之女。后来,金氏陆续生下第3女袁叔祯(此女后改名袁静雪,长大后嫁清直隶总督杨士骧之侄杨毓珣,杨毓珣日伪时期曾任山东省省长;20世纪60年代,袁叔祯曾写50000万余字的回忆录,题为《我的父亲袁世凯》);第8女(此女早夭,尚未取名);第10女袁思祯,长大后嫁嫁日伪北京宪兵司令邹文凯。
其间,四姨太闵氏亦为袁世凯陆续生下第4子袁克端,长大后聘娶天津盐商何仲瑾之女;次女袁仲祯,长大后嫁清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薛福成之子;第4女(此女早夭,尚未取名)、第7女袁复桢,长大后嫁清陆军部尚书荫昌之子。
清德宗光绪二十年(甲午,1894年)6月,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,袁世凯暗示朝鲜向清朝廷乞援。于是,日军迅速出动朝鲜,企图挑起战争。
7月19日,即甲午战争爆发前夕,袁世凯化装成平民逃走。22日,抵达天津。
8月6日,袁世凯奉旨前往辽东前线,协助周馥转运粮械,收集溃卒。
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(乙未,1895年)5月,袁世凯请假回籍省亲。因为在前线的10个月里,目睹甲午战争清军兵败如山的惨状,袁世凯萌生以西法练兵的设想,由此开始‘小站练兵’新阶段。
6月,刘坤一、李鸿章、王文韶这3位封疆大吏联名上奏,向朝廷举荐袁世凯。于是,光绪帝召袁世凯入京觐见。
8月,袁世凯以一封万言条陈,提出一个完整的改革纲领,内容为储才9条、理财9条、练兵12条、交涉4条,充分体现自己的改革思想。
12月8日,袁世凯的这些主张得到光绪帝以及朝臣支持,恭亲王奕訢、荣禄等王大臣联名奏请,以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。就这样,袁世凯正式入主天津小站,开始西法编练中国首支新式陆军。时值,袁世凯积极为维新变法奔走,加入康有为、梁启超等发起的强学会,与康、梁等维新派过往甚密,以致维新派将之视为同路人,为后来的戊戌告密埋下伏笔。
中间为袁世凯
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(丙申,1896年),袁世凯遣人前往鲁、苏、皖、豫等地,招募2250名步兵,300名骑兵,加之4750名定武军,谓之‘新建陆军’,作为小站练兵的兵源。
袁世凯在小站练兵以德军为蓝本,制订了一整套近代陆军招募制度,并以组织编制、军官任用培养、训练教育、粮饷等一系列制度作为建军方案。后来,这股军队发展成为北洋六镇(北洋新军),亦成为清末陆军主力,民国初年的北洋军阀多源自清末新军。时值,袁世凯聘请德国军官10余人担任教习,再从天津武备学堂挑选百余名学生任作各级军官,引用培植一批私人亲信,加强控制全军。这些人皆成为清末民初军政要人,例如:徐世昌、段祺瑞、冯国璋、王士珍、曹锟、张勋等。于是,北洋新军逐渐成为袁世凯的个人政治资本,使之成为北洋军阀的始祖,正如美国学者鲍威尔所说:“袁氏军法虽严,仍为士兵爱戴,并非意外,因其亲自照管,并且按时发饷。再者,向他们灌输忠诚观念,不过主要只是向袁世凯而不是向皇帝效忠。”
这一年,二姨太吴氏生下袁世凯第5子袁克权。此子长大后娶清两江总督端方之女为妻。
袁世凯的子女合影
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(丁酉,1897年),袁世凯擢升为直隶按察使,仍然主持小站练兵。
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(戊戌,1898年)9月,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,奉旨入京陛见,随后卷入政治风暴。时值,光绪帝重用康有为、梁启超、谭嗣同等维新派,实行‘戊戌变法’,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(后党)势成水火。早先,康有为等维新派(帝党)寄重望于袁世凯,派遣徐仁录前往小站联络,试探袁世凯的态度。在康有为判断袁世凯‘为我所动’时,举荐其为侍郎。
18日(农历八月初三),康有为等得到光绪帝‘朕位且不能保’的密诏之后,深感局势紧迫,决定铤而走险包围颐和园,控制居住其中的慈禧太后,计划杀死直隶总督荣禄。时值,维新派将这一任务委托袁世凯。是夜,谭嗣同进入袁世凯寓居的法华寺,将维新派所谋计划,据实相告,并且胁迫袁世凯以新建陆军实施,袁世凯不得已之下,答应其请。
20日(八月初五)上午,袁世凯受到光绪帝的召见,当日即乘火车返回天津。
21日(八月初六)清晨,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入紫禁城,宣布临朝训政,罢斥康有为等维新派,‘戊戌变法’遂告失败,史称‘戊戌政变’。然而,人们认为袁世凯回到天津之后,遂向荣禄告密,以致慈禧发动政变,但是并不属实。慈禧发动政变与袁世凯告密没有关系,但是袁世凯确有告密之举。他抵达天津后,已从后党御史杨崇伊那里得知慈禧太后即将上台,惧怕谭嗣同劝其出兵围攻太后之事暴露,为了撇清,遂向荣禄告密,慈禧太后由是悉知维新派阴谋,加重政变后果。所以戊戌政变之初,太后只是斥责康有为‘莠言乱政’,停职待参,并未言及谭嗣同等。袁世凯告密,太后之才诏令逮捕康、梁等人,并且诛杀谭嗣同等‘戊戌六君子’,囚禁光绪帝于瀛台。
事实上,袁世凯并不支持维新派的激进,深知以新建陆军‘围园劫持太后’,无异于以卵击石,大逆不道,其告密行为是出于权衡局势下的自保。然而,此事成为袁世凯的负担,不得不写《戊戌纪略》(戊戌日记),为己辩解。
这一年,袁世凯新纳天津杨柳青人杨氏为五姨太,为之生下第6子袁克桓。此子长大后,娶监察御史陈启泰之女陈徵为妻(征)。
五姨太杨氏
第6子袁克桓
袁克桓与夫人陈徵、女儿袁家英合影
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(己亥,1899年)冬,袁世凯由工部侍郎升任山东巡抚,这是41岁的袁世凯首次出任封疆大吏。此后,其新建陆军亦从天津小站调往山东境内布防,使之躲过了后来的八国联军入侵,得以迅速扩大,成为袁世凯最具实力的政治资本。时值,山东盛行排外的义和团,袁世凯到任后,认定义和团为‘左道邪教’,一改前任巡抚毓贤的纵容态度,全力镇压拳民,令其在山东无法立足,逃往天津、北京一带。然而,慈禧太后以民气可用,纵容义和团与洋人对抗。
这一年,二姨太吴氏生下第7子袁克齐,此子长大后娶民国总理孙宝琦之女为妻。
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(庚子,1900年),八国联军入侵,山东在袁世凯治下维持稳定,并且加入东南互保,山东所以免遭战祸之乱。
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(辛丑,1901年),《辛丑条约》签订之后,清朝廷迫于内外形势,施行新政,袁世凯于山东创建山东大学堂(今山东大学)。
11月,李鸿章卒后,袁世凯受命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,一跃成为中外瞩目的实力人物。
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(壬寅,1902年),袁世凯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、练兵大臣,于(河北)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,简称‘北洋军’。
这一年,五姨太杨氏生下第8子袁克轸,长大后娶清直隶总督周馥之女为妻。
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(癸卯,1903年),清朝廷于北京设立练兵处,以袁世凯为会办大臣,负责创办武备学堂,聘请大批日本军官担任教习。此后数年,北洋六镇编练成军,每镇12500余人,除第一镇系满洲贵族铁良统率的旗兵,其余五镇皆在袁世凯的控制之下,重要将领成为小站练兵时期的嫡系军官。在此期间,袁世凯兼任督办电政大臣、铁路大臣、会议商约大臣,因而在发展北洋工矿企业、修筑铁路、创办巡警、整顿地方政权,以及开办新式学堂等方面颇有成效。由是,袁世凯很快形成一个以他为首的庞大北洋军事政治集团。第一支中国警察队伍亦于天津成立,袁世凯还筹划修建中国第一条自主建造的铁路——京张铁路。
这一年, 五姨太杨氏生下第9子袁克玖,长大后娶民国副总统黎元洪之女为妻。
第10子袁克坚
清德宗光绪三十年(甲辰,1904年),二姨太吴氏生下第10子袁克坚,原本定亲徐世昌之女,待到娶亲之时,袁家风光不再,于是徐世昌悔婚。后来,袁克坚娶民国陕西督军陆建章之女陆毓秀为妻。吴氏又生第6女袁箓祯,长大后嫁民国内阁总理孙宝琦之子。
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(乙巳,1905年),以中国同盟会为代表的革命运动迅速发展,资产阶级上层的立宪运动随之高涨。袁世凯看出没落的清王朝已无出路,认定立宪应是抵制革命的必须,加之与整个北洋军阀集团的发展有着重大利害关系,于是幡然变计,连上奏折,侈谈立宪。
袁世凯
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(丙午,1906年),郑孝胥、张謇、汤寿潜于上海组成‘预备立宪公会’,联合各省立宪派,要求清朝廷实行宪政。袁世凯极力拉拢他们,给予预备立宪公会活动大力支持,笼络立宪派中独树一帜的杨度,举荐其为西太后和皇族亲贵讲解立宪问题。因而,国内立宪派视袁世凯为宪政运动的中坚,甚至登报赞其为‘开明之巨手’。
同年,袁世凯迫于皇室亲贵的排挤,主动辞去各项兼差,并将北洋军一、三、五、六各镇,交由陆军部直接管辖。
清德宗光绪三十三年(丁未,1907年),袁世凯调离北洋,前往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,成为中枢重臣。
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(戊申,1908年)11月,光绪帝、慈禧太后相继病薨,时年3岁的溥仪继位,改元‘宣统’,其父载沣为摄政王。然而,载沣因为反对袁世凯的新政措施,加之‘戊戌政变’一事,总疑袁世凯出卖维新派,以致光绪帝幽禁至死,对之痛恨非常,遂解其职。于是,袁世凯称疾返回河南,隐居卫辉府汲县,后来转至彰德(今河南安阳)洹上村,过起赋闲垂钓生活,写下《自题渔舟写真二首》,其中一首‘百年心事总悠悠,壮志当时苦未酬。野老胸中负兵甲,钓翁眼底小王侯。思量天下无磐石,叹息神州变缺瓯。散发天涯从此去,烟蓑雨笠一渔舟。’
其间,五姨太杨氏生下第11子袁克安,长大后聘娶天津富翁李士铭之女为妻;第5女袁季祯,长大后嫁清吏部尚书陆宝忠之子;第15女尚未命名夭折。时值,二姨太吴氏亦生下第12子袁克度,长大后娶天津罗云章之女为妻。此后,袁世凯又纳4位姨太太:
六姨太叶蓁是江苏丹徙县人,原为南京钓鱼巷的妓女,生下第14子袁克捷、第17子袁克有、第9女袁福祯、第11女袁奇祯、第12女袁端祯;
七姨太张氏,河南人,并不得宠,所以没有生下子嗣,后因袁世凯撞见她与花匠谈情,逼令服毒自尽;
八姨太郭氏,原为苏州妓女,生下第13子袁克相,长大后聘娶清大学士那桐之孙女为妻;第15子袁克和,长大后聘娶天津‘铁门张家’张调宸之女为妻;第14女袁怙祯,长大后嫁民国大总统曹锟之子;
九姨太刘氏,原为五姨太的丫头,被袁世凯临幸后,纳为妾室,生下袁克藩,然此子早夭;第13女袁仪祯,续嫁苏州陆状元家。
清废帝宣统三年(辛亥,1911年)10月10日,清政府新军陆军第八镇兵变,引爆武昌起义,成立以黎元洪为都督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。为了取得交战合法地位,各方反清势力主张组建中央临时政府。时值,北洋军是清政府唯一可以抵抗起义的力量,遂令陆军大臣荫昌率军南下镇压。然而,荫昌没有驾驭北洋军的能力,奕劻以及内阁协理大臣那桐、徐世昌等,深感局势严重,一致主张起用袁世凯,英美等国公使亦提议起用袁世凯。当月14日,摄政王载沣见中外一致认为‘非袁不能收拾局面’,遂以袁世凯为湖广总督,命之南下压制起义。就这样,袁世凯一面奏请清政府停止进攻,一面表达善意,让刘承恩给黎元洪写信议和。
12月2日,革命党人认为袁世凯是能领导中国的政治领袖,在《汉口会议》中确定‘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来归。’4日,《上海会议》根据《汉口会议》精神,决定暂缓选举临时大总统,虚位待袁。与此同时,决定大总统职权暂由大元帅行使,选举黄兴为大元帅,却遭到黎元洪等的反对。
时值,《南京会议》改选黎元洪为大元帅,因其在武昌不方便至南京工作,遂让黄兴代职,黄兴力辞不就,组建中央临时政府,一时陷入僵局。18日,袁世凯、黎元洪遣代表在上海,就政体、清皇室善后、大总统确立等问题,展开讨论,南北达成共识,召开国民会议,表决相关议题。根据形势,袁世凯无疑将当选为民国首任总统,然而这种结果,同盟会不愿接受。29日,同盟会连夜赶赴南京召集代表开会,提出成立政府,并且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。于是,孙中山致电袁世凯,解释原因,声称东南各省久缺统一机关,行动困难,总统之职只是暂时担任。就这样,南方17省临时代表选出孙文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。
民国元年(1912年)1月1日,在南京宣布民国成立,孙文就任。时值,革命党节节败退,武汉3镇已为袁世凯北洋军攻下两镇。16日,袁世凯回家途中,于东华门丁字街遭到同盟会京津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,袁卫队长等十人被炸死,袁世凯幸免于难。18日,孙中山提出《五条要约》,向袁世凯摊牌,企图做实南京临时政府。22日,孙中山又以公诸报端的方式,将幕后谈判全部曝光,势同最后通牒。此举不仅令袁世凯尴尬不满,亦让议和全权代表伍廷芳颜面尽失。于是,袁世凯以孙中山所提条件与南北双方协商内容不一,拒绝接受。袁世凯认为,如果清帝退位后,各国不能及时承认中华民国,南京临时政府又不能统一中国,中国便成无政府状态;如果孙中山一定坚持己见,就不得不作废先前谈妥之事。25日,袁世凯为了结束南北对立局面,与北洋将领通电,支持共和。
2月12日,袁世凯逼迫清废帝溥仪逊位,隆裕太后(光绪帝的皇后)接受优待条件,下诏袁世凯组建中华民国,清王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。15日,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。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,改‘总统制’为‘内阁制’,大大削减了袁世凯的权力。
3月10日,袁世凯坚持于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。
4月,袁世凯取得政权之后,建立北洋军阀统治。同盟会内部分化,袁世凯趁机拉拢部分革命党人与之合作,实现中国短暂的统一。
民国二年(1913年)2月,依据临时约法,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。时值,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,按照约法精神应由该党理事长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。
3月20日,宋教仁却于上海遇刺身亡。革命党人一致认为,袁世凯是此事件的幕后黑手,但是袁本人予以否认。当时有证据指向时任国务总理的赵秉钧涉嫌教唆杀人,而宋案凶手武士英则是共进社成员,属于国民党阵营。于是,宋教仁案终成历史之谜。
7月,孙文组织中华革命党发动二次革命,武力讨伐袁世凯,结果失败。二次革命开创了民国武力解决争端的先例,亦开创了民国军阀混战的先例。
10月6日,国会选举袁世凯为第一任大总统,袁世凯随即于北京故宫太和殿就职。
11月4日,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,收缴国民党议员证书,并且根据警备司令官查获赣省起事(即二次革命组成部分)领导者李烈钧与国民党本部,以及国民党籍国会议员密电往来的勾结之实。为了挽救国家危亡,发布《解散国民党通令》,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,在对国民党人的告诫中,袁世凯指出:“……国民党之所谓党略,大率借改革政治之名,行攘夺权利之实。凡可以逞其野心者,虽灭国亡种,荼毒生灵,亦所不惜。”国民党籍议员资格取消之后,国会因为法定人数不足,以致休会。
民国三年(1914年)1月10日,袁世凯根据黎元洪等政治会议意见,解散国会。19日,袁世凯为了灭口,派人将宋案凶犯应桂馨暗杀于京津路上的火车内。
2月7日,袁世凯通令各省,以春秋两丁为祀孔日。12日,熊希龄辞职,外交总长孙宝琦兼代国务总理。27日,白朗军出现于武胜关,武汉震动。当日,赵秉钧于直隶都督兼民政长任内暴死。28日,袁世凯下令解散各省议会。
3月2日,袁世凯公布《治安警察条例》,禁止政治结社以及同盟罢工,规定学生不得政治结社,亦不得参加政治集会。8日,白朗军攻克老河口。3月9日,袁世凯令设清史馆,定于9月1日开馆,以赵尔巽为馆长。31日,袁世凯颁布民告官为特色的《平政院编制令》。
4月1日,袁世凯公布《报纸条例》,限制言论自由。8日,白朗军于陕西连陷鄠县、乾县、永寿县;14日,又陷邠县;20日,再陷凤翔。26日,南苑航空学校4架法式双翼机,在陕西开始用于侦察白朗军。
5月1日 袁世凯公布《中华民国约法》,废止《临时约法》,扩大总统权限,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。当日撤消国务院,设政事堂于总统府,任命徐世昌为国务卿。20日,袁世凯公布《地方保卫团条例》,加强地方统治。23日,袁世凯公布省、道、县制:省设巡按使、道设道尹、县设知事。31日,安徽颍州大刀会举事,旋遭镇压失败。
6月2日,白朗军在甘肃与赵倜部激战,白朗本人负伤。30日,袁世凯将各省都督改称将军。
8月3日,白朗受伤死于河南鲁山,起义军失败。6日,北京政府就欧战爆发,发表中立宣言。13日,德国愿将胶州湾租借地直接归还中国,日驻华使馆代办警告外交次长曹汝霖,不准中国接受德的建议。15日,清华学校男生100名、女生10名,以及自费男女生若干,乘船赴美留学。自本年起,清华每隔1年,选派10名女生,赴美留学。23日,日本对德宣战。
9月2日,日本派军在山东龙口登陆。21日,教育部通饬全国,要求学生慎守中国在欧战中的中立态度,言论交际不可偏激。25日,日本借口对德宣战,侵占山东潍县车站。
10月4日,顺天府改为京兆地方,设京兆尹,辖20县。6日,日军占领胶济路全线。19日, 日军于山东平度县出示‘斩律5条’,规定‘如该村有1人妨碍日军行动者,将全村人民尽处斩刑。’
11月7日,日军攻占青岛。由是,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全为日本控制。
12月6日,山东省各界推定代表上京请愿,要求北京政府交涉撤退胶济路日军。23日,袁世凯于天坛举行祀天礼。29日,公布《修正大总统选举法》,规定总统任期十年,可以连选连任。
民国四年(1915年)1月7日,袁世凯正式照会日、英两国,声明取消战区,请撤英、日军队,日本仍不撤兵。18日,日本向袁世凯递交‘二十一条’。
2月11日,中国留日学生千余,抗议日政府提出的‘二十一条’,并遣留日学生代表回国,参加抵制活动。15日,北京市政府公布《权度法施行细则》,开始施行度量衡标准。
3月14日,日遣3万人来华威胁,外交部向日使提出质问。24日,上海4万人在张园召开反对‘二十一条’大会,并且发起抵制日货运动。
4月1日,上海掀起震动全国的储金救国运动。
5月9日,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‘二十一条’。于是,各城市纷纷集会,拒不承认‘二十一条’,誓雪国耻。全国教育联合会决定,各学校每年以5月9日为‘国耻纪念日’。15日,第二届远东运动会,于上海虹口靶子花园举行。25日,中方代表陆征祥与日方代表日置益在北京签订‘中日条约’。
6月7日,中、俄、蒙签订《恰克图协约》。9日,外蒙古库仑活佛电告北洋政府,取消独立。
7月14日,瀛海轮船有限公司的新泰商轮载货超重,于吴淞口遭遇狂风,全船覆没,百余人遇难。31日,北京政府农商部和内务部,定以‘清明节’为全国‘植树节’。当月,以黄兴为主的欧事研究会与中华革命党言和,结束革命党内分裂局面。
8月3日,袁世凯的宪法顾问、美国政客古德诺发表《共和与君主论》,鼓吹帝制。8日,各省袁党以及被收买的社会名流,组成请愿团,要求实行帝制。
9月3日,梁启超在《京报》发表文章,对即将实行的帝制大加嘲讽。6日,黎元洪鼓吹总统世袭,为世界开先例。16日,蔡锷明拥帝制,暗以倒袁。29日,山东留美学生祁暄发明中文打字机,获得专利。30日,孙中山派遣胡汉民等赴菲律宾、许崇智等赴南洋,筹饷讨袁。
10月11日,国民会议事务局密电各有关机构,立即销毁一切有关恢复帝制的文件。
11月1日,日本反对袁世凯称帝。7日,北京政府颁布《著作权法》。18日,蔡锷巧用妙计,离津南下,脱离袁世凯的掌控。
12月12日,在国会、高校、民众请愿团、筹安会以及各省国民代表推戴下,袁世凯称中华帝国大皇帝,计划1916年改元‘洪宪’,实行君主立宪政体,将‘总统府’改为‘新华宫’,拟定《新皇室规范》。13日,称帝后第一道申令,下达捕杀乱党。15日,黎元洪不赞成君主制,故而拒绝亲王封号。25日,蔡锷、唐继尧等通电各省,宣告云南独立,声讨袁世凯,并且建立护国军,发动‘护国战争’,贵州、广西相继响应。
民国五年(1916年)1月16日,蔡锷率护国军出击四川。27日,贵州都督刘显世宣告独立。
2月9日,中国足球队首次出国比赛。23日,为了缓和国内日益强烈的反袁情绪,袁世凯决定暂缓登基。
3月10日,冯国璋等5人联合发电给袁世凯,迫其退位,取消帝制。12日,北京政府公布《传染病预防条例》。15日,广西宣告独立,并且通电加入反袁行列。
3月23日,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,并且电请蔡锷等停战,商议善后办法,却起用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,企图依靠其团结北洋势力,压制南方起义力量。
4月1月,龙济光被迫宣告广东独立。12日,浙江军人起义,宣告独立。时值,袁世凯决定任命段祺瑞为国务卿,由其组织新内阁。18日,国民党人何嘉禄因为反对袁世凯称帝,起兵占领吴江。
5月8日,段祺瑞逼迫袁世凯交权,由是段、袁矛盾益加深刻。9日,孙中山发表《第二次讨袁宣言》。18日,袁世凯派人于上海萨坡赛路14号,刺死陈其美。时值,中、交两银行因对袁世凯政府垫款,出现挤兑风潮。25日,陈宦宣布四川独立。27日,日本关东都督中村雄次郎赴奉天,张作霖率部下汤玉麟等乘马车,前往车站迎接。归途经过小西边门里时,日本刺客三村丰等从窗口投出炸弹,炸伤汤玉麟以及部分随从卫士。张作霖见状,舍车驰马,与骑兵卫士互换上衣,奔向军署。在张作霖经过奉天图书馆时,日本刺客又向其投出炸弹,结果未中,刺客反被炸死。29日,湖南将军汤芗铭宣布独立,成为脱离袁世凯的第8个省。
6月6日,袁世凯因尿毒症,不治而亡,享年57岁。7日,黎元洪继任大总统。
8月24日,葬于河南安阳市。然而,袁世凯死后,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,各领导人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,名义上接受北京政府支配,但是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控制,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,北京政府又称‘北洋军阀政府’,简称‘北洋政府’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