济南市莱芜区博物馆是集文物收藏、陈列展览、文博研究、文创研发、宣传教育、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地方博物馆,共有藏馆文物12030余件/套,包含石器、玉器、陶器、瓷器、青铜器、货币、书画、图书等多个种类,珍贵文物340件/套,其中一级文物1件/套,二级文物4件/套,三级文物 335件/套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定云考证认为:“‘嬴秦’是一支古老的氏族,其始祖为柏翳(伯益)。自柏翳始,调训鸟兽特别是善养马成为嬴人祖传秘技,后来嬴人崛起都跟善养马有关。
古地名是历史的印迹,莱芜一带古代叫‘嬴’,说明这一带是古代‘秦赢’的聚居之地,这为‘秦出东方’提供了有力的佐证。”
“嬴城遗址”发现于1973年,2012-2013年山东大学对其进行补充勘探,确定嬴城遗址保护范围周长6673米,面积2580亩,加之周边相关遗存共近3000亩,涵盖城址、村落、军营、粮仓、墓葬、冶铸等遗址类别。
齐长城遗址
济南莱芜区苗山镇的五色崖村,这座牌坊坐落在五色崖村的南北大街上,是清同治二年(1863年)建造的,全石结构,一门两柱挑檐式,上面刻有“圣旨”二字,显得庄严肃穆。
牌坊的下额板南面刻有“柏节松龄”,北面则是“旌表白之妻赵氏节孝坊”。赵氏在22岁时失去了丈夫,但她坚强地持家,孝敬公婆,甚至在丈夫去世后依然抚育儿子读书成才。她的守节行孝感动了乡邻,最终得到了县里的认可,并上报朝廷。咸丰帝下旨建造这座节孝牌坊,以示表彰。
2013年,赵氏节孝坊被山东省列为文物保护单位。
馆藏碑刻
《孟姜女纪铭》是2008年发现于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上王庄村黄石关下的石碑,记述孟姜女哭倒秦长城的传说。石碑位于齐长城黄石关南侧,系明洪武戊申年(元年,1368)所立。碑高1.3米,宽0.7米,厚0.1米。
明代嘉靖年间莱芜县令陈甘雨据垂杨村的季札子长子墓、孔子观礼碑和百姓口碑考证,确认季札子长子墓应在今莱城区口镇垂杨村。现遗有季札子长子墓、孔子观礼处、刻石纪事碑、垂杨书院遗址等文物。
馆藏文物
莱芜地层发育较为齐全,岩浆活动较为强烈,具有得天独厚的成矿地质条件,地下矿产十分丰富,素有“钢城煤都”之称。
《尚书·禹贡》载:“海岱惟青州。……岱畎丝、枲、铅、松、怪石。莱夷作牧。”可见,五帝时代,以莱芜为中心的“岱畎”地区就已经有进贡“铅”和“怪石”的记载。
至商周时期,莱芜地区的青铜冶炼已经具备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水平。嬴城遗址、戴鱼池遗址等地出土的商代青铜礼器、兵器,则证明这一地区,青铜制造业的高度发达的程度。
秦建立之初,下令销毁天下所有兵器,其销毁点之一,就在当时的嬴县。
汉代,莱芜冶炼业取得长足发展,“嬴铁”著称于世。汶阳、城子县、牟城、铁牛岭等多处遗址并存,特别是嬴县城所在地,集采矿、冶炼、铸造于一体,规模之大山东少见,这可能也是嬴县有一段时期曾设立嬴郡的原因之一。
据《汉书》记载,当时在全国设有49处铁官,设在山东的有12处,其中“嬴有铁官”,这是莱芜最早有记载的矿冶管理机构。
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载:唐代莱芜有“铁冶十四、铜冶十八、铜坑四,且产锡。”唐开元六年(718年),县令赵建盛在莱芜开普济渠,运铜铁。
唐德宗在位时,户部侍郎韩泗建议“山泽之利宜归王者”,自是设盐铁使等官吏,经营官矿冶业,而对民间采冶严加禁止。“禁采银,一两以上者,笞二十,逐出本界,州县官吏节级科罪”(《文献通考·征榷志》)。
由此,朝廷开始加强矿冶管理,在矿冶发达的莱芜,已开始设立专门管理机构--莱芜监。
北宋至道三年(997年),又在周址置莱芜监,莱芜监下置铜务冶、铁务冶两个机构,管理“三坑、十八冶”,与江苏徐州利国监同为东京路两大冶铁中心。
金代撤销莱芜监后,设置莱芜铁冶都提举司,作为冶铁管理机构。
口镇墓葬群